VOGUE和中国的VOGUE Me,一个在展现一种自然的“酷”,另一个在展现一种空洞的少年油腻。

  同样是流量女明星(中国小花 VS 维密超模)的黑白合照

  前者有一种互相较劲的脸盲拼贴感,后者至少看上去大家是在同一天同一个场景下拍了合照,而且,站在最外面的就是腿显得更粗,也没有特地PS。

  是模特的问题么?

  不是,是杂志的审美取向出了问题。

  同样的外国人,到我们这,就闹出国际闻名的多次PS丑闻。

  “腿不见”。

  2016年,贝嫂的腿也PS变瘦;再远一点的2011年,模特Doutzen Kroes的“粗腿”整只P掉。

  “痣不见”。

  2016年,Gigi登上VOGUE中国封面,腹部的痣全被修掉。

  这股小家子气不禁使我联想到了最近总是出现在微博首页的各种微电影。

  为了这一系列微电影,VOGUE中国做足面子功夫,比如6月16日还在上海搞了场大派对,所有该去的、不该去的,都在阴森的白炽灯下拍了PR照。

  那么,VOGUE Film是什么呢?

  官网上,VOGUE Film强调,自己的基调是:

  电影和时装的结合,用电影的方式呈现时装,从时装的视角诠释电影,探索在当今社会文化和时尚潮流的冲击下,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和情感。

  一句话,时尚杂志拿一线明星,和品牌与导演合作,拍微电影。

  那这些微电影拍得怎么样呢?

  阵仗的确是很大。

  比如最近胡歌、汤唯拍微电影,由获过奥斯卡学生单元最佳叙事片奖的刘雨霖执导。

  然而看完后,我感觉眼睛被强奸了。

  这俩还不错的演员,怎么能拍出这么一夜暴富感,肥水乱流外人田,油腻到哭的短片……

  我逼着一个朋友看完,看完她发微信骂我:“什么破玩意。视觉方面就是暴发户的审美,节奏仿佛某个新晋五星级酒店的宣传片,音乐让人静音,感觉像是涉黄按摩宣传片。是不是VOGUE中国独立了,穷大然后暴富,hold不住自己的钱,非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终于发达了。”

  这个电影想表达的生命片段肯定是存在的——两个发小突然重新取得联系,重逢之情油然而生,等待和期盼一一浮上心头……

  然而,槽点真的太多了。

  首先是非常生硬的广告插入。

  除了手机,还有香水、洋酒、玫瑰花……

  但这些强硬的元素没有被融进一个整体。

  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突兀,引发很多疑惑——为什么他们要用英文写记忆卡片?

  为什么拍摄要在一个明显没有回忆的地方(老照片的背景是南方的湖泊)?

  为什么要这样在酒店的走廊里抱起裙子奔跑……

  其次,演员生命体验的误用。

  胡歌,上海人。汤唯,来自浙江。

  两个江浙沪地区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演员,为什么要用英语交流,而不是用带有南方软糯口音的普通话做旁白。

  为什么要把场景搞到一个四不像的酒店里去,而不是放在杭州或者上海。

  两个如此有个性和演技的中国演员,这部微电影不应该这样来表现他们的故事。

  它没有去推动、捕捉一种更加本真的东西。

  如果一定要说它做了什么——仅仅传递一种中产阶级对于上层社会的想象。

  美国社会评论家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中写道:

  底层人乐于相信,等级是以拥有财富的多少来作为标准的;生活在中层的人承认,金钱与等级差别有关,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同样重要;接近上层的人们认为品位、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是判断等级身份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对金钱、职业或受教育程度则不加考虑。

  所以,我为什么说VOGUE中国微电影散发着浓浓的自卑感?

  因为它努力营造的“上层社会”假象,正暴露了它实际上还在底层/中产的池塘里奋力挣扎,自卑感弥漫头顶。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标准的构图、当今流行的着装,再加上大牌明星出镜,这就是好的东西。或者说,这就是一个时尚杂志的标准。

  那么现在你们听好了:

  这不是。这只是一种机械的快餐文化。

  就像是麦当劳里的东西,批量生产的肉饼、酱料和面包,大家却知道这是快餐。

  VOGUE中国将这种机械生产的汉堡运到一间铺着桌布放着花、侍应生穿得西装革履的餐厅里,然后告诉食客:

  “这不是一般的汉堡,而是高级汉堡。”

  拜托,高级汉堡也就是两片面包一块肉。

  它的形式包括,平淡无奇的专题:

  过度PS的图片:

  一种 “欧洲中心”的过时思想和所谓进入“上流社会”的捷径:

  也就不难理解——

  VOGUE中国微电影将一群中国演员放进一个完全陌生、他们没有生活过,甚至都想像不出来的错误设置当中。

  这次受邀出演微电影的演员,不少来自于中国二三线城市。

  他们有着自己的过去,然而这些过去都被VOGUE中国这样的时尚圈拒绝了。

  比如曾经在北京餐馆里打工的春夏,她能够在《踏雪寻梅》里自然地演绎一个从湖南到香港的底层女孩,然而让她在VOGUE Film里去扮演一个与许魏洲在巴黎高级旅馆里谈恋爱的富家小姐就很不自然。

  VOGUE美国版的微电影呢?

  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比如让梅姨去采访她曾经扮演过的VOGUE美国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

  安娜问梅姨:你扮演过的最有挑战性的女性角色?

  梅姨回答:哦!我想说……

  安娜:别!打住!

  (可能因为梅姨在《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扮演的原型就是安娜本人,她害羞听到客套的回答)

  后来,她们开始讨论当年的奥斯卡奖。

  梅姨说,她希望有人走进一间屋子,看见三个女性和九个男性的获奖组合,会觉得在性别分布有什么不对劲……

  安娜说,你应该竞选总统。

  梅姨:别开玩笑了。

  安娜于是问:你觉得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看到一位女性总统吗?

  梅姨:我觉得会的。

  能看出来,VOGUE美国在挖掘演员自己的故事、展示时尚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此外,VOGUE美国版还出过“73个问题”系列——

  他们去采访许多个明星,每个人问73个问题。

  他们的回答并不标准得体。

  你在网上读到过关于你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我曾经读到我看起来像一只鱼在一只鸡里抽烟。——艾玛·斯通

  (讽刺艾玛·斯通的大眼睛和白到发亮的皮肤,你不妨试着放大那张图,还真有点像哈哈哈)

  同时,VOGUE美国那些脑洞大开的小视频,大部分跟品牌和广告毫无关系。

  比如让网球名将塞雷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在机场跳一段十分随机的舞蹈。

  而她的腰身也并不是标准的曼妙。

  深度、趣味之余,最重要的是“人本位”——

  注重被拍者个体,而不是将她们都当成赚钱的道具。

  相信大家都看出来区别了:

  VOGUE美国因为梅姨是梅姨而去拍她,拍的是梅姨自己。

  VOGUE中国因为汤唯是汤唯而去拍她,拍的却是她自己都不熟悉的另一个人。

  为什么要拒绝被拍者本身的经历、成长环境、生命体验,而把他们放在一个完全陌生、大多数时候以欧洲为中心的环境里供人观赏?